“我习惯自己讲出四分之三的故事,还有四分之一留给观众去创造想象,让观众去完成叙事体验的最后一环。”导演王通如此阐释《长夜将尽》那细思极恐之感的根源。正是这种大胆的留白策略,催生了影片中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张力;其恐怖之处在于温情面纱被撕裂后,弥漫于每一个日常细节中的冰冷回响。
作者:小杜
编辑:蓝二
版式:王威
导演王通作为编剧之一,在FIRST领取最佳编剧殊荣。
“十年前,带着自己短片《吉日安葬》第一次参加FIRST电影节,十年后我带着自己的《长夜将尽》回来了。”
今年FIRST开幕前夕,王通导演在小红书上这样写到。配图是2015年泛黄的票根,简单字句里饱含着光阴的沉淀。
2015年,学生时代的《吉日安葬》初试啼声,将殡葬习俗的冷峻现实推向银幕;2025年,首部长片《长夜将尽》继续以冷峻的叙事剖开老龄化社会的隐痛。
此前这部长片刚刚摘下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和最佳女演员奖(万茜),而在本次FIRST青年电影展,王通与自己的伙伴姚睿、施一凡又共同斩获最佳编剧殊荣,第一次出演主角的饶晓志也获评最佳演员。
十年磨砺,从青涩到成熟,王通的创作轨迹映照着一代青年导演的破局之路。
饶晓志凭《长夜将尽》获评最佳演员。
创作演进:短片积淀与长片突破
《长夜将尽》所聚焦的临终关怀与生命叩问,是王通对社会老龄化议题的延续。
如果我们回头看他十年前的短片《吉日安葬》,就能发现,他早早地就显露了那种对社会观察的基因;另一部短片《身在何处》则切换至动物视角,通过动物园的转运,折射出人世的荒诞。这两种风格基因,最终在这部酝酿十年的长片首作中交汇融合。
相较于常规的导演首作,《长夜将尽》无论是漫长的孕育周期还是宏阔的内容体量,都承载着更为沉厚的生命体悟。
“如今再看短片,必然感到诸多不成熟之处。”王通坦言对早期作品的心态变迁。他将短片诗意地喻为“散步途中偶遇的美景”,而长片则是他“决意攀登的山峰”。这座山的基石之中,深埋着他亲历的死亡创伤,成为影片创作最原始的驱动力。
这份关于生命消逝的切肤之痛,在同龄人中来得过早。2015年,一位亲密同辈患病,王通在医院、学校与工作的缝隙间辗转整年,全程目击了生命从顽强抗争到最终沉寂的全过程。
“那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面对死亡。它远不止于字面上的恐惧与疼痛,更迫使我直面死亡对一个家庭和亲友意味着什么。”
这段铭心刻骨的经历,成为他叩问生命主题的起点。随后,他以志愿者的身份沉入临终关怀医院。在那间特殊的病房里,他倾听高位截瘫老人讲述青春往事,陪伴他们对话时光,逐渐消融了谈论死亡的禁忌。
“老人们异常渴望倾诉,那段浸染着人间温情的时光令我无比珍视。”这些饱含着生命温度的细微观察,凝结为影片中那些看似克制却直抵人心的刺痛细节。
创作母题敲定,随后面对的即是拍摄方式的选择。当小众而沉重的现实议题遭遇市场困境,王通选择以另一种方式去面对临终议题的沉重。
“十年前拍短片,我更侧重文本构建,对视听语言的感知尚浅。但到了长片,我应该在视听表达上有些想法。”《长夜将尽》中迷离的红蓝光影、象征意味浓厚的动物意象,共同构建出一个充满作者标识的叙事迷宫,而这也是《长夜将尽》最具魅力的特性。
核心方法:把四分之一的真相交给观众
王通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体验,让他体悟到死亡与倾诉间的剧烈反差,也颠覆了他对临终图景的刻板认知。这些饱含生命思考的观察,悄然渗透进《长夜将尽》的叙事中。他将镜头对准西南那片象征时代疮疤的烂尾楼群,在水泥森林中构建起一个更为窒息的家庭生态。
饶晓志饰演的马德勇,推着轮椅在冰冷的水泥骨架间穿行,其父在房地产泡沫破灭后的废墟里静待生命终局。而万茜饰演的住家保姆,如同游走其间的死神,在楼宇间悄然收割着暮年残烛的生命。
这一设定本身,既是城市疏离与伦理困境的写照,也为影片后续那令人脊背发凉的细思极恐埋下了现实的种子。
然而,如何让这些被命运碾轧的边缘灵魂真正在银幕上“活起来”,而非沦为符号化的苦难奇观?这成为王通创作征途中最艰巨的攻坚战。“最难的是让人物成立,”他反复强调,“如果主观给TA安排所有动机,人物反而变得遥远,这是我不想看到的。”
在无数次推倒重来的焦灼中,他提炼出独特的叙事技巧,巧妙消解临终题材天然的沉重压抑;借动物的困兽象征视角,替代直白的社会批判,将愤怒与悲悯具象为更具穿透力的意象;同时,巧妙嵌入屈楚萧饰演的警察视角作为客观叙事的载体,在夹缝中承载更复杂的观察与隐晦的质询。
“我习惯自己讲出四分之三的故事,还有四分之一留给观众去创造想象,让观众去完成叙事体验的最后一环。”王通如此阐释影片那细思极恐之感的根源。正是这种大胆的留白策略,催生了影片中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张力。其恐怖之处在于温情面纱被撕裂后,弥漫于每一个日常细节中的冰冷回响。
万茜饰演的叶晓霖,即是这惊悚感的最佳化身,她以“平静的疯感”点燃广告牌完成复仇开场,随即又以近乎圣洁的温柔姿态,在老人们床边沉默守候,细致入微的照料甚至令人动容。然而,当真相在结局轰然揭晓,观众才惊觉到,那些沉默、那些凝视、那些看似无微不至的关怀背后,竟蛰伏着冰冷而致命的算计。这一刻,所有先前的温馨画面瞬间被赋予截然相反的恐怖意味,如同平静湖面下显现的致命漩涡,迫使观众疯狂回溯,在记忆碎片中拼凑被忽略的线索。
角色动机核心那片精心保留的模糊地带,正是这细思极恐的发酵空间。叶晓霖的复杂性在于,其行为逻辑饱含深深的不确定性。扭曲的慈悲?绝望的解脱?抑或是纯粹的恶?这种猜忌和思考成为影片恐怖力量的核心源泉。
观众在试图填补那“四分之一”空白的焦灼过程中,不自觉地与角色内心的深渊产生了危险的共鸣。那些未曾言明的动机,其阴影笼罩着每一次看似平常的互动,将最普通的日常场景异化为令人坐立不安的悬疑惊悚舞台。这份迟来的、深入骨髓的寒意,正是影片最令人难忘的回响。
创作衍生:表演共创与技术革命
当《长夜将尽》的帷幕落下,那份萦绕心头的寒意可谓后劲十足,FIRST放映之后,现场观众的讨论气氛热烈,纷纷表达出对影片的浓厚兴趣,也让影片在表演和技术层面的用心更显可贵。
导演王通对万茜在影片中的演绎深感赞叹,他告诉我们,万茜很早期就深度参与到共创中,包括提前驻扎养老院体验生活,与导演一起反复研磨角色细节,最终赋予叶晓霖这种扭曲的真实感。
这种对角色复杂性和生命困境的深刻洞察,也延伸到了其他人物身上。
“这是饶晓志导演第一次回老家贵阳拍戏,他投入了很多精力让自己去适应这个角色,他说如果发现自己胜任不了,会立刻回归监制的身份。”
为了演绎好这个身患小儿麻痹症、深陷家庭与时代废墟的中年男人,饶晓志不仅作为监制深度参与创作讨论,更以演员身份进行了苛刻的探索。他走访病友,研究独特的身体受力点和步态,设计出“脑袋不晃”的行走方式,只为无限接近角色的真实状态。
“面对这么多优秀的前辈,难免也会紧张,但其实我更多的是期待和大家有不同的意见。”摄影指导廖拟和曹勇老师的参与,为影片赋予了不一样的影像质感,团队为了捕捉贵阳这座“困兽之城”的独特气质,骑着摩托车穿行于大街小巷寻景,在碰撞中推翻原定场景,让水泥森林的冰冷骨架更窒息地包裹住人物的命运。
远在巴黎的配乐师丁可,曾操刀《漫长的季节》《踏血寻梅》等气质相投的作品,堪称影片的最佳配乐选择,王通和他虽然没有线下的沟通,但二人通过“拉片式”的深度交流,一场戏一场戏地剖析创作意图,从而共同完成了极具氛围感和穿透力的配乐,那幽深的旋律进一步放大了影像中的不安与惊悚。
王通自嘲的“轴”,在无数次这样的创作摩擦中被团队温柔包容,最终体现为影片独特的视听锋芒。
值得关注的是,影片中极具象征意味的动物视角,尤其是被困铁笼的雄狮凝视,是导演“签名式”的表达,也是细思极恐氛围的视觉外化。
这双兽瞳背后,藏着导演童年的记忆碎片,“县城西游记公园废弃后,只剩门口的老虎笼子还在”。童年的王通常常趴在铁栏外,看着无精打采的“森林之王”,“那种凶猛象征与衰弱现实的矛盾感,成了《长夜将尽》的精神图腾”。
为了还原这种困兽视角下的异化世界,摄影指导廖拟设计了极具冲击力的红蓝强对比光效。分屏镜头中那幽蓝的色调,意外地延续了王通的个人美学,他习惯用宝丽来记录创作瞬间,开机时为万茜和饶晓志拍摄的蓝色实验胶片,冥冥中成为了电影最终视觉风格的预言。
这种幽蓝,既是狮子视角的色差误读,也营造出一种疏离、冷峻乃至诡异的氛围,强化了观众对人物精神世界异化的感知,为影片的细思极恐增添了视觉上的注脚。
而片尾字幕里,一段小字格外引人注意,“全国产设备拍摄”——影片意外成就了中国影史120年来首次全流程国产化。“当时确实是成本受限,没想到误打误撞出了这样的一个纪录,当然这一过程中要感谢所有团队的帮助,真的感觉是一件挺自豪的事”,王通对于这一无心插柳的创举这样描述。
这种影像质感,恰恰与影片所探讨的沉重现实主题和精心营造的惊悚氛围相得益彰。它摒弃了过度修饰的光滑,以一种近乎原始的坦诚,呈现生活的褶皱与命运的粗粝,在影像的衬托下,更显真实,也更具细思极恐的穿透力。
作品在电影节放映后,王通喜欢在现场与观众展开热烈的讨论,这正遵循着他最核心的创作观——“电影完成是必须要跟观众产生交流的”。他也会在社交平台积极与观众互动,以求和观众第一时间沟通,完成电影创作的最终流程。
这种对话精神延续到对市场的期待。导演王通说“未来我会深耕类型化创作”,正如《长夜将尽》里那只困在牢笼却凝视观众的雄狮,王通始终相信,观众和创作者需要沟通,那些观影时的屏息,终将融入影厅此起彼伏的呼吸声中,找到共鸣的回响。
hello~欢迎访问一起追剧,本站全蓝光画质永久免费观看,如果资源无法播放请切换线路或等待管理修复,优先修复热播影视。
本站唯一指定网址:《heimaotv.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