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网络放大检验过后,没有谁是一尘不染的。”
这是出现在电影《恶意》中的一句台词,这部入局暑期档“战场”的影片将焦点聚焦在探讨当下“网络舆论”的多面性上,撕开了当代舆论生态的血腥切口——网络舆论是一场关于真相与谎言的博弈,折射出网络时代中,几乎无人幸免,都会陷入无意识的网络旋涡中。
这不时提醒着处于算法与流量构筑的数字牢笼里的我们,如何才能不成为被信息洪流吞噬的猎物?而不同导演对这一复杂现象的解构,都有自己的见解,即便故事不同,时代不同,但网络舆论都会像一把把利剑悬在我们每一个人头顶,警示我们!
《搜索》寓言
当一个导演被迫卷入刚刚兴起的网络浪潮
陈凯歌拍摄《搜索》要追溯到2006年,那一年陈凯歌集结了中日韩三国电影群星,拍摄了奇幻电影《无极》,但是却不想在网络舆论中被“降维打击”,口碑一泻千里——网友胡戈以戏谑解构的方式将影片剪辑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短片,在传播中转化为全民狂欢的网络梗。这场由短视频引发的舆论海啸,让陈凯歌首次直观感受到网络传播的裂变威力与群体情绪的狂欢力量。
在一系列义正词严的“抗议”,甚至付诸法律都没能逆转窘境之后的他,开始审视网络舆论,当再次被问到对此事的看法时,他终于学会淡定,并表示他会拍摄一部影片来作为回应。2012年的《搜索》或许就是他的回应——从他的视角出发,他将这份“切肤之痛”倾注于《搜索》,完成了对网络暴力的首次影像回应。
影片中,高圆圆饰演的叶蓝秋因在公交车上拒绝给老人让座被拍下视频,并被断章取义放上网络,随即遭遇全网讨伐,人肉搜索、道德审判、媒体炒作共同将她逼向绝路。一贯擅长诗意风格的陈凯歌,在《搜索》中冷静而残酷,他没有塑造一个完美的受害者,而是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舆论风暴中的无力感。电影中姚晨饰演的记者既是舆论推手,也是流量时代的棋子,而民众则沉浸于这场“正义狂欢”中,无人关心真相。
同时影片不仅聚焦个体悲剧,更揭示了舆论场的运作逻辑:记者陈若兮为追求热点,刻意放大事件,甚至操纵采访对象,使舆论进一步失控;网民在未了解真相的情况下,基于碎片信息进行道德审判,形成“乌合之众”效应;王学圻饰演的富豪沈流舒利用舆论转移矛盾,展现了舆论如何被工具化。这些观察在今天的算法推荐、热搜操控时代依然适用,甚至更为复杂。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语境下,《搜索》确实展现了对网络舆论的超前洞察力。彼时,微博刚刚兴起,智能手机尚未完全普及,互联网正从传统门户时代向社交传播时代过渡,网络传播的广度与深度远不及当下。但影片已敏锐捕捉到“人肉搜索”和“道德审判”的潜在危害——道德审判凌驾于事实,个体在集体声讨中毫无招架之力,其预言性在今天看来尤为深刻。
代舆论启示录
当一群导演试图摸清网络世界的底层逻辑
然而在《搜索》之后,却鲜有影片再聚焦此类题材,直到2023年的《热搜》。中国互联网历经十年的发展,其话语权已然升级,自媒体的发展也让网络舆论呈现了新的特征,导演忻钰坤将自己的所见所想都集中在了犀利的《热搜》中,呈现了全新的网络舆论图景。
值得关注的是,片中周冬雨饰演的自媒体主编陈妙即便深谙流量法则,却在调查校园性侵案时,发现自己不过是资本操控舆论的一枚棋子。因此也尖锐地指出了,当代网络舆论场已从道德狂欢,升级为算法、资本和权力的精密合谋——热搜可以买卖,真相可以定制,网民的愤怒与同情都被精准计算,而舆论背后的权力结构操纵流量,从而定义我们看到的“真相”!
《热搜》过后,2024年《保你平安》和《红毯先生》两部重磅影片以其各自独特的视角解构当代舆论生态,不仅实现了对现实的映照,更是对数字时代人性困境的深刻叩问。大鹏执导的《保你平安》通过男主角追溯网络谣言的过程,揭示了谣言在社交媒体时代的负面舆论力量,展现了一个女性如何被一则毫无根据的谣言“污名化”,这个过程精准捕捉了当下网络传播的特质:猎奇心理驱动的信息筛选、道德优越感包装的伪正义,以及平台算法对冲突性内容的天然偏好。
影片最发人深省之处在于,它没有简单地将悲剧归咎于某个造谣者,而是展现了整个传播系统的结构性缺陷。当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谣言传播的节点时,责任的边界则变得模糊不清,而真相的追寻却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宁浩的《红毯先生》则从另一个维度切入,一方面它细致呈现了舆论作为工具是如何运作的。影片中过气明星团队的危机公关操作,从水军控评到人设重塑,从热搜买卖到平台资源置换,堪称一部当代舆情管理的黑色教科书。另一方面,它则借大明星在遭遇舆论危机后,被迫精心设计、炮制舆论挽救形象的过程,剖开了网络舆论是如何裹挟参与者,一步一步在舆论的凝视中逐渐失去自我。让这场自救的本质,成为一场对真实自我的系统性抹杀。
在其后的《爆款好人》中,宁浩仍旧在讨论这个命题,通过故事主角,影射了当代社会普遍的异化困境。在社交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经历着类似的“红毯化”过程:朋友圈要经营人设,微博要谨言慎行——当舆论成为判官,当点击和转发成为日常,我们或许都该反思:自己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被网络舆论进行裹挟?
《恶意》之后
新生代导演“网络舆论”的多元视角
而近日上映的电影《恶意》会为我们带来什么呢?影片讲述的是资深媒体人叶攀在报道一起坠楼事件时,以“正义之名”点燃舆情,却在信息洪流中成为被吞噬的猎物的故事。这场关于真相与谎言的博弈,折射出网络时代集体无意识的走向,并通过网络舆情的失控与反转,构建了一场关于信息暴力的现代寓言——可以说通过《恶意》,我们会想起网络上许多相似的“翻转”与“舆论”。
片中,护士李悦前期从“白衣天使”到“杀人凶手”的标签转换,完美诠释了“沉默的螺旋”理论,而针对张小斐所饰演的媒体人叶攀,一声声“杀人记者,人血馒头”的声浪,则将网络上常常呈现的“群体极化现象”展露无遗。它真实地与当前网络生态形成呼应:年轻网民沉迷将碎片化信息拼凑成“真相”,体现出典型的信息茧房特征。虽然影片最终层层反转,但其中的某些充满“恶意”的片段,仍旧令人不寒而栗。
值得注意的是,《恶意》有意将个体命运与时代病症紧密勾连,通过多轮反转解构“正义”,展现“善与恶的模糊边界”,揭示了“标签化传播”与“二次伤害”的普遍性,在悬疑类型的框架下完成了对信息时代的哲学思辨,我们期待其在上映后取得好成绩的同时,也能引发观众对网络暴力的深刻反思。
当下网络空间“情绪先行”,而电影行业自身也开始密集地经历舆论场的重构,在《恶意》之后,还有《在她身后》《羔羊的盛宴》《羊命》等相关题材电影正在筹备拍摄中。其中,《在她身后》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出品,讲述了网络大时代下,普通人面对互联网暴力选择不同抗争方式的故事。在这场风暴中,除了站在彼此身后的平凡人,还有法律和国家正义。
《羔羊的盛宴》则由《平原上的夏洛克》编剧任灿操刀,讲述留学生梁欣因综艺节目嘉宾自杀遭全网声讨,被迫搬离公寓后陷入囚禁与PUA陷阱的故事。影片以“羔羊”隐喻被舆论吞噬的个体,通过梁欣从受害者到反抗者的转变,揭示网络暴力如何演变为现实中的权力压迫,揭示了网暴引发的生存困局。《羊命》则上演了一场由媒体制造的“英雄神话”如何反噬普通人生活的黑色幽默,呈现了一出舆论捧杀的荒诞现实喜剧,揭露流量经济对个体的异化。
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电影围绕“网络舆情”展开,并开始进行多元的探索和尝试,在题材上去突破,共同揭示网络舆论的双刃剑效应:它既是弱者的呐喊工具,也是施暴者的隐形凶器。正如《恶意》中“没有人经得起网络放大镜的检阅”的台词,它在时刻提醒观众:在信息洪流中保持理性,或许比追寻真相更重要。
hello~欢迎访问一起追剧,本站全蓝光画质永久免费观看,如果资源无法播放请切换线路或等待管理修复,优先修复热播影视。
本站唯一指定网址:《heimaotv.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