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鱼叔写了一篇关于「雷佳音被抵制」的文章。
梳理了这场风波背后的真正原因——
其实并不是在抵制雷佳音本人,而是观众早已厌倦了千篇一律的角色设定,和那些被高频曝光后逐渐审美疲劳的熟脸。
文章发出后,评论区炸开了锅,盖楼盖到上千层。
不少鱼友还顺带提到了张译、肖央等人。
认为他们的「上镜率」也已经过高,看多了反而让人出戏。
偏偏这波观众情绪撞上了肖央的新片,可谓火上浇油。
片方大概也心里没底,原定6月28日上映的档期,在6月24日突然宣布撤档。
结果还没撑到几天,6月27日又宣布恢复原定档期,折腾得让人一头雾水。
这骚操作,属实有点迷。
豆瓣评论区都在啧啧称奇,是猎奇的奇。
作为「替鱼友避雷」的责任担当,鱼叔早早地把片子看完了。
今天不吐不快,就来聊聊这部让人看完五味杂陈的——
《人生会议》
这片生怕观众看得不够肖央,硬是整出了一个「肖央宇宙」。
20岁的肖央、40岁的肖央、80岁的肖央……
乌泱泱一片「肖央军团」霸屏出动,轮番怼脸。
一不小心,还以为走错了片场,看了部《肖央的一生》。
设定上也毫不新鲜,玩的是老掉牙的「穿越」套路。
类似《大话西游》里的「月光宝盒」,但没有周星驰的浪漫,只有油腻的说教。
故事从男主父亲抛家弃子前,买了一台「时光机」说起。
原以为能穿越回过去,但压根打不开,父亲一气之下扔进了垃圾桶。
5岁的男主当成纪念,留存了15年。
转眼他20岁,谈上了恋爱,沉醉在初恋的甜甜泡泡里。
一次偶然触发了时光机。
看到了40岁的自己——
顶着秃头、挺着啤酒肚、自带油腻buff。
开口就是一顿「爹味」PUA:
什么别谈恋爱、别沉迷情绪价值,要出国留学、健身打卡、早睡早起、拔智齿养生……
否则,20年后的人生就会一塌糊涂。
后来,80岁的男主出现,又嫌弃起了40岁的自己。
说他目光短浅,40岁才正是奋斗的好时候。
指责这些「年轻人」,应该多考虑如何长寿的同时,还能青史留名。
奈何20岁的男主,满脑子只有刚刚追到手的女神。
他看这俩老版本自己搅局感情线,烦得要命。
像年轻人想逃脱父母的掌控一样,他想逃离「40岁自己」的控制。
一怒之下,砸了时光机。
然而 没想到,这下捅了马蜂窝。
各时间线版本的「肖央」倾巢而出,上演了一出「多重自我大乱斗」。
彼此之间大打出手,直接造成交通瘫痪……
这设定听上去,好像还有点意思——
奇幻穿越 + 多重自我 + 动作冒险 + 多元宇宙。
拍好了,国产喜剧版《彗星来的那一夜》不是没可能;
不求深刻,也能借不同年龄的自我之争,聊聊价值观的冲突、人生的选择。
退一步说,哪怕不哲思、不深刻,起码也得好笑吧?
但没想到,鱼叔还真是高估了它。
从头看到尾,愣是笑不出来。
只剩「无聊」。
笑不出来,不是因为笑点冷。
而是因为整部片子太老套、太低俗,甚至把观众当成没见过世面的傻子。
所谓喜剧,靠的却是国产片里最陈旧的一套「组合拳」。
第一招,屎尿屁式的低级桥段。
比如,40岁的男主硬逼20岁的自己「尽早割包皮」,试图制造所谓「代际鸡娃」的荒诞冲突。
结果不仅不荒诞,反而尴尬到脚趾抠地。
透着一股令人作呕的低幼与做作。
还有更离谱的。
为了忽悠年轻的自己「出国留学不误初恋」,40岁男主找来男人反串「老婆」,借AI换脸演起了娇滴滴的撒娇戏码。
滤镜崩的一瞬间,笑点没出来,羞耻感倒是溢出了屏幕。
看得我连翻白眼。
这都哪一年了,还靠男女反串制造笑料?
第二招,赤裸裸的直男式意淫。
40岁的男主,经过一通「人生改造计划」之后,华丽变身为成功企业家+科研专家。
左手资本,右手科技。
坐拥豪宅豪车,美女环绕。
可他偏偏还要「保留纯真」,嘴上念念不忘初恋,眼里全是「白月光」。
试图包装成「深情而不油腻」,可惜早已散发出一股熟悉的「土味霸总」气息。
这种套路,几年前就已经被用滥了。
到了今天,更是在短剧和短视频的流水线里被榨得一滴不剩。
穿越、逆袭、霸总、AI、白月光、鸡娃——这些元素的组合,活脱脱就是一部低配版的「短剧大杂烩」。
只不过人家短剧也就刷个五分钟,它却要你坐在电影院里花100分钟看完,硬生生多浪费95分钟。
你说,这样的片子,还让谁笑得出来?
为什么要拍这样一部完全不好笑的「喜剧片」?
鱼叔也想过这个问题。
其实,它并不是个例。
近年来,类似的「高概念」奇幻喜剧越来越多:
《哥,你好》《日不落酒店》《欢迎来到我身边》……
一个个听上去脑洞大开,什么平行宇宙、意识穿越、灵魂互换,说得天花乱坠,实则换汤不换药。
套路雷同、剧情空洞、人物脸谱、逻辑混乱,最后再煽一碗情绪鸡汤收尾。
说白了,就是「想得多,拍得烂」,既不好看,也不好笑。
很多观众说《人生会议》像《夏洛特烦恼》。
鱼叔看完也立刻联想到这部当年的现象级爆款。
可以理解,正是《夏洛特烦恼》的意外成功,让很多片方尝到了「高概念+情怀+反转」的甜头,才导致后续大量模仿跟风。
但可惜的是,大家只学了表皮,却忘了最关键的一点:
《夏洛特烦恼》在拍电影前,已经作为舞台剧巡演了上百场。
许多桥段在一次次观众的笑声与沉默中被打磨到极致,所有看似轻巧的幽默,其实都经历过反复校准。
而不是像现在很多所谓的喜剧电影,连基本剧本都没打磨好,就急着开机、投放市场。
他们不是在认真讲一个好故事,而是在投机取巧地组装笑点、贩卖情绪。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笑不笑」,而是创作者从一开始就犯了一个致命错误。
把「设定」当「内容」,把「情绪」当「逻辑」。
比如《人生会议》压根没打算交代清楚「时光机」是怎么回事,也不想解释设定上的自相矛盾。
它只想让肖央见肖央、打肖央、哭肖央,画面冲突越大越好。
再加上「成功/失败」「初恋/错过」这些反差梗,来撩拨观众的情绪底层。
它和那些短剧一样,本质上只是借「高概念」赚流量。
但区别在于,短剧几分钟看完就翻篇,而电影得陪你坐够100分钟。
更麻烦的是,它还要故作姿态,在结尾端出一碗反复加热的「人生鸡汤」——
说着关于「成长」「选择」「命运」的大道理,台词煞有介事,画面怀旧复古,配乐伤感悠扬,仿佛真的要给观众上一堂哲学课。
可问题在于,这套「哲学课」跟电影讲的故事根本割裂。
影片的核心价值观依然俗套、世俗、功利。
男主的遗憾并不是真错过了爱情,而是没活成那个「既有爱情又有事业、既有钱又有名」的人生赢家。
所谓「成长」的外衣,包裹的仍然是对成功学的无限向往。
所以我们会发现,这种国产喜剧的鸡汤并不「真诚」,它更像是套路化的遮羞布。
编剧自己都未必相信剧中角色所谓的「顿悟」和「蜕变」。
只是为了让剧本看起来「完整」,强行往结尾塞一场感悟,完成那套被称为「人物弧光」的格式化操作。
但观众早就不傻了。
当创作者试图用设定糊弄、用情绪哄骗的时候,观众不会再感动,他们只会用票房投出自己的判断。
这也是为什么,《人生会议》票房扑街,口碑崩盘。
我们并不是不接受奇幻设定,而是拒绝那种逻辑错乱、价值陈旧、情感浮夸的幻想。
这类电影的问题,从来不是「没想象力」。
而是把所有的想象力都浪费在「怎么设定更复杂、剧情更离奇」上,而没有半点用在「怎么讲好一个能打动人的故事」上。
就像片中那个被拆得稀碎的「时光机」。
它本可以带我们穿越时空、打开多元宇宙的大门,结果却只带我们回到了几十年前那个早就看腻的老剧本:
「初恋+错过+励志+如果可以重来一次」。
片子结束,留下的不是感动,也不是共鸣,而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我们为什么还要花钱、坐在电影院里,看这样的烂片?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推荐」吧。
hello~欢迎访问一起追剧,本站全蓝光画质永久免费观看,如果资源无法播放请切换线路或等待管理修复,优先修复热播影视。
本站唯一指定网址:《heimaotv.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