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看完陈佩斯导演的《戏台》之后,番茄君被啪啪打脸了,简直是想象不到的精彩。
原以为陈佩斯阔别影坛二十多年,虽然在小品方面造诣颇深,但毕竟不是专业导演,很难执导演绎出顶尖的喜剧作品。
加之市面上的有些电影,为了吸引观众走进影院,或多或少都打着“喜剧”的旗号,导致这些年喜剧风评已坏,优秀作品几乎绝迹。
可没想到,无论在笑点、完成度还是镜头语言等等层面,《戏台》都极为精致亮眼,以至于番茄君,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部电影,跟其他所有的喜剧作品,都不太一样。
电影改编自同名话剧,这部陈佩斯的话剧,已经打磨了十年之久,在话剧舞台上经历了风风雨雨,评分高达9分。
成熟话剧改编的电影很少有扑街的,《夏洛特烦恼》就是典型。
而《戏台》里,蕴含着陈佩斯这么多年来的喜剧思想,包含着他炉火纯青的喜剧技艺。
番茄君观影时,影院虽然不大,但观众人数众多,隔几分钟就传来笑声,男女老少看得都十分开心,这也是《戏台》好看的侧面证明。
看完《戏台》,仿佛看到了陈佩斯自己的故事,这么多年来,陈佩斯一直都在喜剧的路上坚守和坚持,原来已经71岁的他,还有这样的执导水准和功力。
番茄君想说:它比当下大多数的喜剧电影都好笑好看,这部《戏台》必将火遍全国。
今天,就让番茄君跟大家一起,看看《戏台》中的嬉笑怒骂,也品一品,陈佩斯在电影中喜剧哲思。
一、军阀混战,伙计一夜变明星,让人忍俊不禁
《戏台》的故事,设定在民国时期。
军阀混战,北京城天天易主,你方唱罢我登场成了人间常事,见怪不怪。
城外战火连天,城内莺歌燕舞。
著名戏曲艺术班五庆班,班主侯喜亭(陈佩斯 饰)带着戏班去北京城演出。
这本是一桩寻常的商业演出,却因为新进城的洪大帅(姜武 饰)而变得风波不断。
洪大帅是唐山人,有个六姨太名叫思玥(徐卓儿 饰)。
思玥对五庆班的名角儿金啸天(尹正 饰)情有独钟,搞得洪大帅很是不爽。
在北京城安顿下来后,洪大帅“微服出巡”,想要看看这金啸天到底是什么人。
没想到在戏班里,却阴差阳错见到了送包子的伙计大嗓儿(黄渤 饰)。
两人都是唐山老乡,一见面就谈天说地,洪大帅以为大嗓儿是位民间隐藏高手,非要看他演霸王。
迫于压力,侯喜亭和戏院吴经理只能赶鸭子上架,按洪大帅的要求,将大嗓儿推上了戏台。
于是,一出啼笑皆非的闹剧就此上演。
这个故事框架看似简单,却承载着丰富的内容层次。
电影开场便是一个无比荒诞的对比。
城墙上两派军阀正在对战,可当英国人修建的火车经过时,双方竟然停止交火,目送这庞然大物驶过。
在列强面前,军阀们所谓的战争不过是儿戏,而普通老百姓的生死更是草芥。
这个对比,为全片定下了荒诞讽刺的基调。
故事的戏剧冲突主要围绕“真假霸王”展开,各个角色鱼贯入场,特色鲜明,性格丰富,一秒就立住了人物,把观众拉进了民国那个混乱且无序的社会中。
与当下主流喜剧电影的浅层搞笑不同,《戏台》的观感极为丰富。
前半段通过身份错位、语言错位、行为错位制造密集笑点,观众在捧腹大笑中逐渐被带入情境。
随着冲突的升级,笑声中开始夹杂着思考。
当事件失控,每个人都做着符合他们身份的抉择——可这些抉择里,有的适应人性,有的坚守规则,有的凭一时之快,有的却让人折服。
有笑点有逗趣,有荒诞有感动。
直到金啸天和凤小桐在战火中伫立淡定唱戏的那一刻,电影的主题也不言自明。
《戏台》的高,在于它不像其它喜剧电影,以网络梗聚集笑点,以强价值加深立意。
而是跟陈佩斯的小品一样,让大家沉浸在故事中,以不自觉的发笑引出人物命运,以合理的故事结局提升主题立意。
所以我说,它是不同于以往任何喜剧的喜剧,是站上另一个层次的喜剧故事。
二、说人,评事,剖理,“三重讽刺”戳破了喜剧的天花板
《戏台》并非那种大制作,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小的戏园中。
但番茄君没想到,陈佩斯有如此纯熟的导演技艺。
电影故事推进一波又一波,高潮迭起,节奏明快且成熟,一直在推着观众往前走。
其起承转合有大师风范,影院里的时间过得很快。
更让人佩服的是,《戏台》不仅能让观众笑到前仰后合,也能通过一个故事,极尽讽刺之能事,将“喜剧”给人的后劲儿,发挥到极致。
三重讽刺,注定这部《戏台》,将成为陈佩斯的代表作品,以后也必会经常被后人讨论。
第一重,是说人。
《戏台》最出色的地方在于对人物的塑造,每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社会寓意。
这些人物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的选择和命运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社会图景。
底层民众的代表:是黄渤饰演的大嗓儿。
他不识字,也不识大体,工作是底层“外卖员”,每天靠送包子打零工为生,唯一的喜好就是听戏,也算资深票友。
北京城的炮火连天,对他来说没什么影响。
似乎谁来了都一样,他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逢人吹吹牛,送送货,仅此而已。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麻木,是那个时代普通民众的普遍认知。
如果不是跟洪大帅是老乡,且两人的又一次偶遇,他的一生可能都没什么波澜。
他们不知道的是,一旦有强权介入生活,生命将如草芥般廉价。
大嗓儿的经历,也是战乱年代最为普遍的众生相。
中产的代表有很多:以班主侯喜亭,名角金啸天和凤小桐为代表。
陈佩斯饰演的侯班主是全片最复杂也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他是五庆班的灵魂人物,既要对内管理戏班事务,又要对外处理各种关系。
片中有个细节特别生动,无论走到哪里,侯班主手中都端着一把精致的小茶壶。
这不仅体现了他的生活品味,更象征着他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和对身份地位的坚持。
戏班内部,侯班主展现出的是老江湖的圆滑和权威。
当金啸天因为感情问题无法登台时,他没有严厉斥责,而是耐心等待。
甚至纵容金啸天因为感情误事,因为在他看来,艺术家的小毛病可以容忍,但演出绝不能出差错。
但当面对洪大帅这样的强权时,侯班主的另一面暴露无遗。
他不得不一次次弯腰鞠躬,不得不违心地称赞大嗓儿的蹩脚演出,不得不考虑篡改经典剧目。
片中有一场戏颇为深刻,也十分辛酸。
当洪大帅要求改戏时,侯班主一边答应着,一边偷偷看向供奉的祖师爷。
那种内心的挣扎和无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老派守旧者对改变的违心,也看到一个圆滑的处事者对现实的理解。
他以为自己很聪明,能够在各种势力间游刃有余,但实际上也只是权力游戏中的棋子。
当洪大帅落败逃跑时,他以为危机解除,却不知道蓝大帅已经进城,新一轮的折腾即将开始。
这种宿命的轮回,正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艺术工作者的真实写照。
不同于侯班主,《戏台》中的两位名角,却让人眼前一亮。
一位是余少群饰演的男旦凤小桐。
凤小桐虽然有点作,有点内心深处的优越感和角儿脾气。
但他对艺术的坚持和操守,却是真心的。
他虽然生活优渥,但他并非商人,也并非逢迎者,而是一个有操守有底线的演员。
与伙计配戏时,他有自己内心的挣扎;被强迫改戏时,他有明显的人物弧光。
看着台下一种男女老幼的面孔,看着那些平日里配合自己的五庆班成员,那种对底层民众生命的关怀,让番茄君颇为感动。
而整部电影里,唯一一句对强权的反抗和吐槽,就是从这个人嘴里说出来的。
那句经典国骂,让观众对凤小桐好感颇深。
另一位是尹正饰演的金啸天。
金啸天的状态,太符合那时的巨星了。
他抽大烟,私生活不检点,却有极高的艺术造诣。
他被众星拱月,被万人追慕,却对意中人情有独钟。
他孤僻,乖戾,却有极高的艺术品格。
明知道坚持不改戏会危及到自己生命,但面对洪大帅的枪口,他依旧坚守本心,不惧威胁。
那怒目圆睁的楚霸王,是金啸天品质的具象化呈现,以至于他感染了侯班主,让他也选择到了正确的阵营中。
他们是《戏台》里最有操守的两个人。
最后强权的代表:自然是姜武饰演的洪大帅。
这个角色很有寓意和深度。
自古以来,强权都是远离民众的,但洪大帅偏偏不同。
他起于滦县,与大嗓儿是老乡。
虽然大嗓儿骂他,踢他屁股,但他都欣然接受,甚至乐在其中。
某种程度上讲,他没文化,没素养的“粗鄙”,反而让他有融入普通百姓的一面。
但这也是他成为强权者的局限。
因为没有修养,所以做事全凭一己好恶,动辄就要掏枪干人,搞得下面人人自危;明明听不懂戏却要装懂,还要以自己的意志支配一切,包括艺术作品。
他想要用暴力改变世界,让所有规则都顺应自己,这也是民国时期军阀们的通病。
可破坏规矩,必不得民心;不得民心,必失了天下,这也为后来他被蓝大帅赶走埋下了伏笔。
可之后的蓝大帅,最终不也还是这样的人么。
《戏台》对人物的刻画,深刻且严谨,有戏谑,却也真实,这也让它在后面两重讽刺上,打下了基础。
第二重,是评事。
电影通过一系列看似荒诞的事件,深刻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这些事件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最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讽刺体系。
洪大帅强行要求修改《霸王别姬》结局的情节,是全片最直接的讽刺,暴露了权力者对历史和艺术的无知,反映的是强权对文化的粗暴践踏。
那句振聋发聩的“不改就毙了”,更是赤裸裸的暴力逻辑,让艺术彻底沦为权力的附庸。
似乎在枪口面前,什么艺术标准、什么文化传承,都变得微不足道。
这一切带来的是礼崩乐坏,是文化空间的混乱和失序。
德祥大戏院本来是个纯粹的艺术空间,但各种权力关系的介入让它变得复杂无比。
原有的秩序被打破,强制退票,更换主角,修改内容……
所谓艺术的价值标准被完全颠倒,原本应该由艺术水准决定的事情,现在要由权力关系决定;原本应该尊重观众的事情,现在要看权贵的脸色。
被强推上台的大嗓儿,就是这种粗暴干预的具象化呈现。
当他穿着不合身的戏服,拿着不合适的道具登台时,像不像一个提线木偶?
在强权者手中,不仅历史,就连艺术,也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是吗?
第三重,是剖理。
《戏台》看似在说艺术,实际在说人性、说社会、说历史。
它用一个具体而微的故事,映射出整个时代的精神状况。
一方面,它探讨的是艺术与权力的关系问题。
在理想状态下,艺术应该是独立的,它有自己的标准和价值体系。
但在现实中,艺术往往要依附于某种权力才能生存,这就产生了永恒的矛盾。
侯喜亭努力试图在坚持与妥协之间寻找平衡,却最终失败。
艺术工作者在强权面前永远有着两难困境,这种困境不仅存在于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在任何时代都有其现实意义。
另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危机。
《霸王别姬》作为京剧经典,在片中代表的,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当洪大帅要求修改剧本时,实际上是在要求修改文化传统。
而侯班主被迫答应改戏时,转身看向的祖师爷,其实就是传统规矩和文化的精神外现。
只可惜,这种精神只能让人供奉,自身不过是“泥菩萨”。
真正守护文化财富的,还是凤小桐金啸天这样,愿意用鲜血书写文化尊严的纯粹的人。
可笑的是,自以为用枪杆子掌控一切的洪大帅,终究也不过是历史的一部分。
当蓝大帅进城时,他同样落荒而逃,成为被历史抛弃的人。
这种历史的轮回,既是对权力者的嘲讽,也是对历史规律的揭示。
三、陈佩斯不减当年,姜武粗中有细,黄渤重回“牛二”封神了
之所以能从《戏台》里看到这一切,与演员们的表演有很大关系。
不得不说,陈佩斯虽然已经71岁,但在演技层面,依旧吊打一切。
侯喜亭是个复杂的角色,是片中姿态转换最多、也最难演,可陈佩斯很好完成了这个人物。
在戏班内部的威严,在权贵面前的谦卑,以及改戏时内心深处的挣扎。
陈佩斯通过细微的表演变化,将这种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更难得的是,陈佩斯在表演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分寸感。他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过度夸张,而是用一种克制的方式来表达角色的情感。
当他最后听到金啸天唱出原汁原味的《霸王别姬》时,那句“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真地道啊!”
说得既欣慰又无奈,既骄傲又悲伤,一句话包含了太多的情感层次。
另外,姜武的表演也可圈可点。
他既是暴君,也是票友;既残暴无情,也天真单纯。
这种矛盾统一的特质,通过姜武的表演得到了完美体现。
最精彩的是他与大嗓儿初次见面的那场戏。
当这个大老粗听到老乡口音时,立刻放下了大帅的架子,像个普通人一样与大嗓儿攀谈。
姜武把这种身份转换表演得非常自然,既保持了角色的威严,又展现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怀念。
洪大帅对戏曲的理解虽然粗浅,但感情是真挚的。
当他说“我揍(就)喜欢听楚霸王啊!知不道啊!”时,那种孩子般的任性和固执,简直活灵活现。
最让人惊喜的,要数黄渤了。
黄渤终于回归了自己最擅长的草根角色,大嗓儿。
这个角色看似简单,实际上承担着重要的戏剧功能——他是整个荒诞事件的导火索,也是观众情感的寄托点。
黄渤对这个角色的把握非常准确,大嗓儿是一个底层劳动者,但他有自己的爱好和追求,那就是听戏。
通过一口蹩脚的唐山方言和粗放的肢体动作,黄渤将这个角色的草根气质表现得入木三分。
尤其看到凤老板的表情,以及跟大帅打趣逗闷子的场景时,让人乐不可支,我们熟悉的那个黄渤,仿佛又回来了。
除此之外,余少群的凤老板,尹正的金啸天,杨皓宇的吴经理,是《戏台》里正儿八经的“四梁八柱”,十分坚挺。
陈佩斯选角眼光的独到,也可见一斑。
纵观整部《戏台》,其实从中能看到,陈佩斯对喜剧的孤独坚守,以及他对文化艺术的赤子之心。
话剧改编电影,本身就证明着传统艺术形式的生命力。
而在《戏台》中,陈佩斯不讨巧,不走捷径,不找明星,不堆段子。
他在一板一眼讲述一个故事,塑造一堆人物,说明一个道理,传承一种文化。
这样的喜剧,才是高级;这样的人,才更纯粹。
这样的电影,值得每一个热爱电影、热爱生活、热爱文化的观众细细品味。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总有一些东西是不能改变的,总有一些价值是值得坚持的,总有一些声音是应该被听到的。
正如片中的那句话:“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真地道啊!”
hello~欢迎访问一起追剧,本站全蓝光画质永久免费观看,如果资源无法播放请切换线路或等待管理修复,优先修复热播影视。
本站唯一指定网址:《heimaotv.vip》